《本頁主要概念:催眠治療之原理、催眠治療臨床研究與探討:心理治療、心身症、憂鬱症、壓力、情緒........》

〝催眠〞之療效,在於創造出一個癒療環境,在其中,人體生而具有的生物性〝自我癒療〞機制啟動運作,或不再遭受抑制而進行自發性的自我康復的歷程── |
催眠治療原理與功效
與其說本身具有療效,不如說當運用在治療上時,催眠能創造出一個內在的癒療環境,在其中,人體生而具有的生物性〝自我癒療〞機制啟動運作或不再遭受抑制而自發性地進行自我康復的歷程。為創造優質的癒療環境,瑪珈身心靈中心將催眠與各種有效的心理技術結合運用,以期於當事人之身心產生下列一種或數種效果/功能:
-
放鬆、休息
-
內在溝通與整合
-
處理潛藏的壓力、衝突、矛盾或失當之各類機轉
-
宣洩(情感、情緒、壓力、創傷〉
-
體認自我價值、建立自愛、自尊與自信
-
改變觀點、信念、認知、習慣與行為
-
接受暗示以進行自我康復
由此可知,催眠治療乃由心理環境著手,進而達到增益身心的目的,是所謂「上醫醫心,中醫醫人,下醫醫病」的道理。
也因此在臨床上用途極廣,尤其對於「心理患疾」與「心身症候」兩者皆有顯著的改善效果。在此我們將就此兩大範疇做進一步探討,以期各位能有更深的瞭解。
※下列內容僅供研究與參考,在運用上,催眠療
法常用於輔助而非取代正規醫療,各位若自覺有所需要,應先多方諮詢專業人士。
TOP↑
一.
精神官能症
在現代社會中,面對著大環境的快速變遷,生活步調加快、人際關係複雜難理,生活中又充滿了不確定與困惑。當我們內心的安定感遭到這般持續性的撥弄,而似乎又對現狀束手無策時(不能攻擊、逃避),壓力指數便愈呈垂直狀加速上升。生物學家告訴我們,當生存壓力超越臨界點時,許多生物甚至會傾向於結束自己的生命(個人則將這種現象視為是生物性「自我防禦」的最終極機制,為的是維護生命的品質與生命體的基本尊嚴,也因相對地改善了其他生物的存活環境,故也是為了整體而犧牲)。
提及與壓力直接有關的症狀,較易為多數人指出的是像失眠、煩躁、憂鬱、心悸、緊張或胃腸不適等事實,研究指出,現今所謂的〝文明病〞,有七成以上與壓力有關(我相信這應該只是保守估計),下方「五十個壓力過大的症狀」是由美國壓力中心(American
Institute of Stress)的會長羅斯(Paul Rosch)所提供:
五十個壓力過大的症狀
•經常頭痛 |
•性慾減低 |
•頭昏、暈眩 |
•失眠或做惡夢 |
•找藉口掩飾錯誤 |
•口吃、結巴 |
•較易生氣或失落 |
•經常臉紅或出汗 |
•無法學習新事物 |
•說話快而不清楚 |
•頸部僵硬、背痛 |
•食量增加或減少 |
•難以吞嚥食物 |
•難以做決定 |
•防衛心極強 |
•耳鳴 |
•無法專心、健忘 |
•起疹發癢、得蕁麻疹 |
•常常哭泣 |
•和人溝通困難 |
•手腳冰冷 |
•記憶紊亂 |
•胃灼熱、胃痛、反胃 |
•不修邊幅 |
•逃避社交活動、孤立 |
•常感冒或得傳染病 |
•覺得負擔沉重 |
•便秘、腹瀉 |
•易被激怒 |
•長時間疲勞或虛弱 |
•不明原因的過敏 |
•覺得孤單或沒用 |
•突然感到嚴重心慌 |
•對小事反應過度 |
•習慣性服用成藥 |
•過度的打嗝、脹氣 |
•坐立不安、抖腳 |
•頻尿 |
•小意外不斷 |
•體重非自願性增加或減少 |
•呼吸困難 |
•磨牙、嘴巴緊閉 |
•極度不安或內疚 |
•強迫行為 |
•吸煙或飲酒量增加 |
•胸痛、心悸 |
•唇或手顫抖 |
•沮喪、心情煩悶 |
•工作效率降低 |
•過度花費或賭博 |
資料來源:心靈與肉體(OF MIND AND BODY, 寰宇), Linda Wasmer
Smith, P78,79)
※上述症狀也可能是由壓力以外的因素所致 |
由壓力所導致的身心問題還真是〝罄竹難書〞由此可見,壓力的調適是現今社會再不容漠視的課題。前期徵候可經由適當的自我調適加以緩解,但一旦有持續惡化跡象,或已嚴重影響甚至危及自身的生活品質與社會功能時,就必須求助於專家了。
所謂精神官能症就是一種綜合性的壓力患疾,主要是肇因於心理、社會壓力所引發之內在衝突,從而造成了臨床上的種種症狀。
精神官能症(也就是俗稱的腦神經衰弱)包含種類眾多,常見的有:
-
焦慮性疾患:為最常見的精神官能症。患者常出現自律神經亢奮的症狀:感覺浮躁、焦慮、不耐煩、容易疲累、注意力渙散、情緒失控、易怒或失眠等。如廣泛性焦慮症(泛慮症)、恐慌症、強迫症(思想或行為)、恐懼症(單一恐懼症、社交恐懼、懼曠症)
以及重大創傷後遺症等。
-
身體型疾患:心理、社會的壓力所引發的生理症狀(亦稱「心身症」)。癥候常是莫名疼痛、痠痛、肌肉僵硬、心悸、胸悶、倦怠無力、麻痺等。如慮病症、心因性疼痛、轉化症、身體化症、身體畸形畏懼症等皆屬之。
-
解離性疾患(舊稱歇斯底里症):心理、社會的壓力所引發之突發性失憶(部分或完全)、身份遺忘、失去身體感覺及控制功能。如解離性失憶症、解離性漫遊、多重人格。
-
性功能障礙:指的是心理、社會的壓力所引發的性功能障礙,如性疼痛疾患、性欲望疾患、性興奮疾患、性高潮疾患。
-
飲食疾患:心理、社會的壓力所引發的飲食異常,如心因性厭食症、暴食症。
-
睡眠疾患:指的是睡眠量或質的異常,如失眠、夢魘、夢遊、睡眠麻痺症(俗稱鬼壓身)等。
-
憂鬱性精神官能症:意指心理、社會的壓力所引發的憂鬱性情緒困擾。徵狀以情緒低落、鬱悶、失眠或嗜睡、自責、自我封閉、失去希望等為常見,通常對生活造成長期而慢性的負面影響。
-
催眠治療有用嗎?
催眠治療對於精神官能症的改善有其獨到之處,治療上應著重於壓力的疏解,針對壓力源加以探討並引導當事人重新認知。
其他臨床上的治療方式則包括了藥物治療、心理治療、行為治療與生理回饋等模式。據衛生署統計,約有70%的精神官能症患者經適當治療可獲得顯著的改善。
二.其他心理疾病(以下1-5點節錄自心理疾病的主要分類,由楊淳斐整理)
-
情感症:有情感或情緒障礙的困擾,可能同時有思考、行為上的異常變化
a.憂鬱症
b.躁鬱症 c.躁狂症
-
性心理異常:在性行為表現上明顯異於常人
a.性別認同障礙 b.換性症 c.性變態(性偏差):戀物症、扮異性症、暴露症、性虐待、戀童症、窺視症
-
妄想症:因統覺上的障礙(無幻覺),產生一種連續性的妄想
a.迫害妄想 b.嫉妒妄想 c.誇大妄想 d.關係妄想
-
思覺失調症:思想紊亂、知覺扭曲、幻覺與妄想、情緒錯亂、脫離現實、動作怪異 a.錯亂型(青春型)思覺失調症
b.僵直型思覺失調症 c.妄想型思覺失調症 d.未分化型思覺失調症
-
人格異常:人格特質顯得僵化且不適應,破壞個人生活的正常功能 a.自戀型人格異常 b.強迫型人格異常 c.反社會型人格異常
上列病症使用催眠療法須謹慎評估,或視情況配合其他醫療模式共同施行。
TOP↑
「心身症」指的是由心理因素所導致的生理患疾,又可稱為
「心因性患疾」,即〝先鬱而後病〞。由於這些起因於心理的病症所造成的生理上不適,經常又會回過頭來影響心理或精神狀況,心理與身體徵狀的交雜出現,也經常導致臨床上病因辨認的困難:是先病後鬱(身心症),還是先鬱而後病(心身症)?治療之方式也當隨之迴異,因此治療時須特別謹慎小心。
心身症分類
心身症可依〝是否產生器官上的病變〞而約略分為二大類:
第一類為身體雖出現明顯的不適症狀,但卻沒有器官上病理變化。其身體症狀的出現與心理刺激源的出沒有著直接密切的〝刺激─反應〞關聯,一般而言,在刺激源去除之後,生理機能自會在短期內恢復平衡狀態。這一類常見的有心因性疼痛、心因性嘔吐、過度換氣症候群、緊張性頭痛、緊張性胃腸症候群、女性月經不調、男性陽痿早泄等。
第二次類心身症為器官上已出現了病理變化,其症狀雖仍深受心理狀況的影響,卻多半以慢性生理疾病的面貌呈現,也因此儘管刺激源已經去除,生理症狀多半仍反覆出現,需要有較長的復原期。常見的有甲狀腺機能亢進、氣喘、冠狀動脈疾病、高血壓、偏頭痛、皮膚搔癢症、類風溼性關節炎、潰瘍性結腸炎、消化性潰瘍、斑禿等。
心身症的形成源自於心理因素對生理機能造成干擾,特別是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與免疫系統,如果因素持續存在,症狀就會纏繞不止,也常見轉移甚至惡化,因此其治療應首重探究導致當事人心理失衡的刺激源之所在,並做適當的處置。常見的刺激源有如慢性長期的壓力、特殊的創傷事件、當事人本身的特殊性格與認知之偏差等。
催眠治療對於上述第一類心身症經常可收立竿見影之效;第二類則必須配合醫療照護,以期能同時控制生理病癥。
TOP↑
催眠療法可被廣泛的運用在許多身體、心理與精神患疾
催眠絕非萬靈丹,我想所有的治療師們都當不至否認。但是無數例子也告訴我們,當被適當運用時,催眠療法確實可以改善多種現今醫療所無法根治的身心疾病。在此,我們也樂觀的期待將有更多人士投入研究與推廣的工作。

催眠治療
乃由心理環境著手,進而達到增益身心的目的,是所謂「上醫醫心,中醫醫人,下醫醫病」的道理。
也因此在臨床上用途極廣,尤其對於〝心理患疾〞與〝心身症候〞兩者皆有確實之助益
|
◎查看相關諮商→《諮商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