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身體不舒服,但檢查正常?

了解身心症與潛意識的連結

程旭撰文

當你做遍了大小檢查,但總找不出原因...

有時候,我們會經歷這樣的狀態:身體有些微小的不適,像是胸口悶悶的、呼吸不順、腸胃總是翻攪不安,甚至是肩頸僵硬到讓人煩躁。但無論做了多少檢查,醫師都說「一切正常」。但是,只有我們自己知道,那些不舒服的症狀是千真萬確的,並不「正常」。

為什麼呢?

   

什麼是身心症?

   

「身心症」是一種身體出現症狀,但找不到明確生理原因的情況。這些症狀可能包括頭痛、胃痛、胸悶、疲勞、失眠等,實際上卻與心理壓力、情緒困擾或潛意識壓抑有關。也就是說,當內在情緒長期無法被覺察或釋放,身體就成為情緒表達的出口。

   

在醫學分類中,這類狀況也常被稱為「心因性疾病」或「功能性症狀」,它並不代表你想太多,也不是裝出來的,而是真實存在的情緒-身體互動現象


情緒如何透過身體表達

在現代醫療體系中,身體與心理往往被視為兩個不同領域,前者由醫師處理,後者由心理師或輔導者介入。然而越來越多研究與經驗指出,身心之間從來就沒有分開過

當我們長期處在壓力、焦慮、悲傷、壓抑或自我否定中,這些情緒或能量並不會憑空消失。它們會轉化為身體的語言,在不知不覺中顯現:淺眠、心悸、腸胃敏感、免疫力下降,或是一種說不上來的「卡住感」。

這並不是想像,也不是「自己嚇自己」,而是身體在用它的方式提醒你:「你的內在需要被聽見了。」


你忽略的,不代表它不存在

當代人習慣快速、效率、理性。面對內在的不適,我們多半會先問:「這是什麼症狀?有什麼藥可以治?」但少有人停下來問:「這個不適,是不是某種情緒的出口?」

其實,很多時候身體的不適,是一種情緒的載體。你可能已經習慣微笑,但內心卻長期壓抑著悲傷;你可能看起來冷靜,但內在長年累積著恐懼。這些情緒無處釋放,就會以身體的方式被「儲存」起來——直到你願意看見它為止。


催眠如何協助釋放潛意識壓力

在這樣的情況下,有些人會尋求不同的協助方式,例如催眠。這不是電影裡誇張的「被控制」,而是一種深入潛意識的過程,協助你與內在對話。透過催眠,我們不僅能夠探索身體訊號背後可能隱藏的情緒根源,也能學會與自己的內在感受建立連結,讓那些「說不出來的不舒服」,有機會被理解與釋放。

有位來訪者曾經長期經歷「胸口悶悶的」問題,醫療檢查皆顯示正常。在催眠中,他回憶起童年時母親的離去,那股壓抑已久的悲傷終於有了出口。幾次過後,那種無法說明的壓悶感逐漸減輕,身體也變得輕盈許多,激動時會出現的過度換氣現象,也不見再有。


與身體合作,而非對抗

你感受到的每一個不適,都是身體的善意提醒,而不是敵人。當我們學會傾聽自己的身體,學會問:「這個感覺,想告訴我什麼?」我們才開始真正與自己合作。

不是所有問題都能一時解決,也不是非要做催眠。但若你願意開始與自己對話,願意給內在一點空間與時間,身體或許就不再需要那麼用力地「喊話」。


所以,當你下一次再感覺到身體「有些不對勁」,但檢查卻毫無異常時,不妨把它當成一種邀請,也許是潛意識在輕輕敲門。當我們學會正視內在,那些模糊的症狀,往往也會隨之慢慢釋放。


瑪珈身心靈中心天使圖示

催眠,並不是解答,而是一把鑰匙。通往你與自己更深連結的那扇門,或許一直就在那裡等你。
◎查看詳細諮詢內容→《諮詢服務》

作者簡介

程旭 —— 催眠治療師、身心靈工作者、改變專家。
專注於個別諮詢,陪伴人在情緒、關係、創傷與靈性探索中,找到內在力量。
了解服務與預約:催眠諮詢內容

↑ 返回催眠專頁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