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在人群中感到不自在、害怕親近?催眠帶你重新找回與人親近的勇氣

催眠專頁│瑪珈身心靈中心

你不是孤單的,也不是無能為力

── 總在人群中感到不自在、害怕親近別人?

程旭撰文

「明明想和大家說話,卻總在開口前就心跳加速…」如果你也常有這樣的感受,請知道,那種在人群中的不自在,其實是潛意識長久以來保護你的一種方式。而這篇文章,將帶你探索如何溫柔地轉化它。

#<本頁主要概念:人群不自在, 害怕親近, 社交焦慮, 潛意識保護, 催眠療癒, 人際關係>

潛意識的保護:想親近卻退縮的矛盾

我們可以這樣去理解:那種在人群中感到不自在的感覺,其實是潛意識在「保護你」。只是這種保護,有時候也會變成你親近他人的阻礙。

你可能不只一次這樣想過:「明明我也想和大家說話啊,但開口之前就先心跳加速…」、「為什麼別人都可以自在聊天,我卻像個透明人?」、「我不是不想交朋友,只是…就是不知道怎麼靠近。」

這種「想親近卻退縮」、「想表達卻卡住」的深層矛盾感,在個案中很常見。


生活中的例子:表面沒事,其實壓力很大

你走進一個聚會或會議場合,裝著很有禮貌地點頭、笑一笑,但內心已經小劇場滿滿——「現在要跟誰說話?會不會很尷尬?我是不是看起來怪怪的?」然後你找了個角落坐著,滑手機裝忙,但其實心裡又期待有人主動來找你。這一來一往,就讓你既焦慮又孤單。

反過來看,那些在人群中自在的人,他們不是沒有壓力,而是潛意識裡對「被靠近」這件事感到安全。而你,可能在很早以前,就學會了「離人遠一點,比較不會受傷」。

在人群中,一個發光的鵝卵石象徵內在的平靜與自我核心",或是 alt城市夜景中,溫暖光芒的圓石代表在喧囂裡尋找安寧(圖)保持距離,避免受傷


這是天生的性格嗎?

你或許會說:「那是我的個性吧?改不了的。」但事情不一定是如此。我們的個性,其實很大一部分是來自過去的經驗和內在信念。也就是說,不是你天生就不擅長 靠近別人,而是你的潛意識學會了「這樣比較安全」的生存方式

催眠治療裡,我們常常看到一個現象:當一個人總是在人際互動中退縮、焦慮,往往不是因為社交技巧不好,而是潛意識裡儲存了「人會傷害我」、「表達會被拒絕」這些記憶片段。這些記憶可能來自童年、學校、家庭,甚至一個很小的創傷經驗。它們不會被你有意識地想起,卻會在每一次接觸人群時「自動啟動」。

案例故事:昀臻的「安全距離」

在一次諮詢裡,有位來訪者 昀臻(化名),32歲,外表看起來親切健談,但她常感覺自己:「好像永遠無法跟人真的靠近。」 她在人際場合中會禮貌寒暄,但只要對方想更進一步認識,她的心就立刻緊繃,感覺到莫名的不舒服。久而久之,她跟人維持一種「不遠不近」的安全距離。她形容這種感覺就像在透明玻璃後面看著世界,明明看得到,卻永遠觸不到溫度。

在催眠探索中,昀臻浮現了許多被遺忘的童年片段(以下情節已經過改編,去識別,以維護隱私):大約八歲時,由於家庭重組,她必須離開親生母親,搬進陌生的爺爺奶奶家。她第一次進入了大家庭,表面上大家行禮如儀,但她暗地裡卻遭受許多委屈,尤其當她表現比同輩孩子好的時候,常會被冷嘲熱諷。有次她因為考試拿了第一,剛想分享喜悅,卻被堂姐冷言酸:「裝什麼乖寶寶,考第一就了不起喔?」從此她更學會了,收起笑容和驕傲。

終於,她在潛意識中逐漸寫下了一條隱形規則——「安靜比較安全,不要太顯眼,不要表達自己。」在催眠的安全空間裡,她看見那個小女孩低著頭、努力壓抑著淚水的無助模樣,她流下了心疼的眼淚,同時也感覺那道一直存在的緊繃屏障,慢慢鬆開。 結束諮詢後,昀臻開始能做出小小嘗試:在會議中先說一句自己的看法,在朋友面前表達「其實我也會怕孤單」。讓她驚訝的是,並沒有像過去想像的那樣被拒絕或嘲笑,反而獲得更多理解與支持。她說:「原來靠近別人,不是危險,反而是溫暖。」 她明白,靠近仍然需要勇氣,但她也開始相信,真正的連結,不再那麼遙不可及。


催眠不是控制,而是讓你重新掌握主導權

從這例子中,我們也可以看見,催眠不只是「放鬆」或「正面思考」那麼回事。在實際催眠治療中,我們會引導個案進入一種意識清醒但內在專注放鬆的狀態。在這個狀態下,潛意識會比較容易開啟,我們就能接觸到那些隱藏已久的記憶、情緒、信念,並重新整理它們。

很多人對催眠有誤解,覺得它像魔術師在舞台上催眠觀眾那樣不可控。其實,催眠不是讓你「失去控制」,反而是讓你重新掌握內在的選擇權。

在本章的案例中,個案的內在機制會轉化為:「我可以本能地靠近人群,而不是本能地逃跑」;會發現:「我可以選擇信任,而不再下意識地懷疑 」;會感受到:「我可以被喜歡,而不需要假裝或隱藏自己。」


靠近他人,需要先更靠近自己

這些改變不是一瞬間的奇蹟,而是在潛意識願意「相信新的可能性」之後,自然流動出來的力量。

你不是不夠好,也不是不擅長社交,你只是曾經為了生存與保護自己,學會了與人保持距離。

靠近別人,不等於脆弱或依賴;而是你開始信任世界,也信任自己。

如果你準備好,想更靠近自己,也更靠近世界。
👉 預約催眠諮詢,踏出轉化內在的第一步。

常見問題 Q&A

Q:為什麼我在人群中容易緊繃、退縮?

A:多半不是技巧問題,而是潛意識把「靠近=危險」與早期經驗綁在一起。理解並鬆動這些連結,比強迫自己外向更有效。

Q:我是不是天生不擅長社交?

A:人格有傾向,但我們的互動模式很大部分來自學習與信念。當潛意識覺得安全,行為自然會改變。

Q:催眠會不會讓我失去控制?

A:不會。臨床催眠是清醒且可選擇的狀態,你隨時能表達意願、保有主導權。

Q:催眠如何協助我更敢靠近他人?

A:催眠提供一個安全的內在場域,讓你接觸被壓抑的情緒/記憶、重寫限制性信念,並在潛意識層次體驗正向經驗。

Q:需要多少次催眠才能感受到改變?

A:每個人狀況不同。有人在一兩次就有明顯感受,有人則需要較長時間的陪伴。通常 2–4 次的核心催眠歷程,就能夠帶來穩定且可持續的內在轉化。

↑ 返回催眠專頁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