療癒內在小孩:帶著愛回到過去
── 催眠與情感重塑,讓舊傷口長出新的溫度
#<本頁主要概念:療癒內在小孩, 內在小孩, 催眠, 情感重塑, 童年創傷, 潛意識, 內在安全感。>
諮詢室心情
在催眠諮詢工作中裡,我常遇見許多「長大了的孩子」。他們穿著成熟的外衣,但在心底的某個房間裡,依然住著一個渴望擁抱的小小自己...
內在小孩的療癒:重寫童年的情感腳本
有時,你可能會為一句無心的話、一次突如其來的爭執,莫名紅了眼眶。那一刻,不是你的理智在反應,而是心裡那個「小小的你」——或許正獨自坐在角落,渴望有人看見。
這個「內在小孩」可能是快樂、好奇、愛笑的,也可能是孤單、害怕、不被理解的。他承載著你童年最真實的情感經驗,即使多年過去,依然在暗處影響著你的選擇、情緒與人際互動。
情感腳本是如何悄悄寫下的
童年的我們,就像一張白紙,對世界的理解全來自照顧者與環境的回饋。
一個溫暖的擁抱、一次耐心的傾聽,會讓孩子相信——「我是被愛的,我很重要。」
然而,如果童年常被批評、冷漠對待,或在失落中無人安慰,心底也會寫下另一套「情感腳本」:
- 我不值得被愛。
- 我必須表現得很乖,才不會被拒絕。
- 表達情緒是危險的。
- 依賴別人會受傷,所以要靠自己。
這些信念就像心理系統中的隱藏程式,長大後依舊默默運行,影響著我們的行為與關係。(👉 瞭解早期信念對我們的影響)
案例故事:嘉玲的「過度努力」
嘉玲(化名),32歲,總是把自己推到極限。無論是工作專案,還是朋友聚會的細節,她都要求完美,彷彿一旦鬆懈就會出事。
在催眠探索的過程中,她浮現起童年一段反覆的經驗:大約在小學二、三年級的時候,每次拿著考卷回家,如果是滿分,父母會露出欣慰的表情;但只要不是第一,語氣便會轉為失望,提醒她「下次要更好」。
在長期互動的累積中,在一次次的小失望裡,逐漸讓她在心裡寫下一段潛在的規則——「我必須不斷表現優秀,才不會失去愛」。
在催眠的安全空間裡,她看見了那個時期的小女孩:明明已經很努力,卻依舊緊張地擔心不夠好。當她對內在小孩說出:「就算不是第一名,你依然值得被愛」,眼淚緩緩流下,胸口的緊繃也鬆動了。回到日常後,她開始嘗試允許自己休息,發現世界並沒有因此崩塌,反而多了真實與自在。
催眠療法在內在小孩療癒中的角色
- 回溯與連結:將意識帶回童年的關鍵片段,重新看見並理解當時的情緒。
- 情感釋放:讓悲傷、恐懼、孤單或憤怒在安全的空間中被表達與釋放。
- 重寫情感腳本:在潛意識中植入新的支持性信念,取代舊的限制模式。
- 建立內在支持系統:創造一個能安慰、鼓勵自己的「內在父母」形象,成為隨時可以依靠的力量。
- 將改變帶回日常:讓療癒後的能量融入生活,帶來更多真實、喜悅與自由。
日常可嘗試的小練習
- 找一張童年的照片,每天對著它說一句鼓勵的話。
- 當情緒突然被觸發時,先對自己說:「我聽見你了,我在這裡。」
- 記錄一天中自己對他人說「不」的次數,並觀察關係的變化。
擁抱那個小小的自己
療癒內在小孩,不是責怪過去的照顧者,而是溫柔地接手照顧自己的責任。
當你願意回頭,抱住那個曾被忽略、被誤解的小孩,你會發現,他也正用亮晶晶的眼睛看著你,輕聲說——「謝謝你帶我回家。」
每一次療癒的起點,都是一次與自己的相遇。

願你在與內在小孩的重逢中,找到那份被理解、被愛的安全感——它或許來得晚,但不會缺席。
👉 預約催眠諮詢|遇見內在小孩,把愛帶回過去
常見問題 Q&A
Q:什麼是「內在小孩」?
A:內在小孩是心理學與治療常用的概念,指的是我們心中仍然保留的童年情感與需求。它可能是快樂、好奇的,也可能是孤單、害怕或受傷的。當它沒有被照顧時,會在成年後以情緒反應、人際互動的方式浮現。
Q:療癒內在小孩是不是代表要責怪父母?
A:並不是。療癒的重點不在於指責,而是承認過去的影響,並學會接手照顧自己的責任。當我們能夠安撫內在小孩,就能減少對外界的依賴與糾結,活得更自由。
Q:需要多少次催眠才能感受到改變?
A:每個人狀況不同。有人在一兩次就有明顯感受,有人則需要較長時間的陪伴。通常 2–4 次的核心催眠歷程,就能夠帶來穩定且可持續的內在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