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催眠揭開催眠的神秘面紗

催眠專頁│瑪珈身心靈中心

淺談催眠

程旭撰文

本頁主要概念:催眠術、催眠秀、催眠現象、催眠原理、催眠體驗小遊戲、催眠史等。

催眠│瑪珈身心靈中心天使圖示

〝催眠術〞是一種「使注意力自一般意識轉移,並高度集中的引導與暗示技術」。之所以常透者神秘的色彩,是因為它涉及了深層意識面的活動,而這部份是我們於一般情況下所極少察覺。
因此,不如說,是人的潛意識本來就神秘而奧妙的。

催眠

催眠一詞,時常會令許多人聯想到「催眠秀」當中,那些一聽到音樂就開始指揮,或聽到拍手就不由地學狗叫的人與場景。那是催眠嗎?這些人真的被催眠了嗎?

是的。

民間流傳的遊地府,亦即「觀落陰」也是;甚至所謂扶乩降神、靈療、祈禱、氣功、超能力、前世回溯...等也都離不開催眠現象的範疇。

那催眠究竟是甚麼?

催眠術

催眠術是一種「使注意力自一般意識轉移,並且高度集中的引導與暗示技術」。因此「催眠狀態」可以說是處於一種「意識高度專注的狀態」;是「意識焦聚的轉向狀態」,或廣義地說,是一種「高度的〝忘我〞狀態」。先進廖閱鵬大師則描述為一種「超級清醒狀態」。因為高度聚焦,焦點以外的訊息則被忽略,也就是說知覺的〝排他性〞相對的增高了;也因為〝我〞(即一般意識),被〝忘〞了,所以意識的其他層面,即「潛意識」,也就愈形活躍了起來。

就像當我們長時間行車於一條熟悉或平穩的高速公路時,經常會出現一種對於路況幾度〝視而不見〞的情形一樣。此現象被稱為「高速公路催眠徵候」。同樣地,當我們在看電影、聽音樂、閱讀、舞蹈、運動、做白日夢,甚或正值熱戀時都可能一時進入一種高度的忘我狀態(因此才會有云:〝情人眼裏出西施〞,或說〝愛情令人盲目〞)。此時,我們完全溶入情境之中,感官對於其他〝狀況外〞的訊息也暫時全然不予理會。由此可知,催眠狀態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一種極其自然的狀態,而催眠術正是針對這種意識的轉移現象加以誘導與應用的心理技術。


閒話不說,現在就先讓我們來體驗一下催眠:

催眠體驗:漂浮氣球

現在讓我們一起體驗一個神奇的漂浮氣球催眠:

準備階段

首先,找一個舒適的位置坐下,雙腳平放在地面上,背部挺直但放鬆。做三次深呼吸,每次吸氣時感受空氣緩緩進入肺部,呼氣時讓身體更加放鬆。

開始體驗(催眠誘導)

  1. 想像階段

    • 閉上眼睛,想像在您的面前有一顆美麗的氣球

    • 這顆氣球可能是您最喜歡的顏色 - 紅色、藍色、或是彩虹色

    • 氣球裡充滿了輕盈的氦氣,正輕柔地飄浮在空中

  2. 連結階段

    • 現在,想像有一條輕柔的絲帶從氣球垂下

    • 將您的慣用手輕輕舉起,想像這條絲帶正溫柔地綁在您的手腕上

    • 感受絲帶的觸感,它是如此輕柔,卻又充滿力量

  3. 放鬆準備

    • 讓您的手臂完全放鬆,手肘微彎,手腕自然下垂

    • 不要用力,不要抗拒,只是靜靜地感受

    • 深呼吸...讓全身更加放鬆

  4. 專注引導

    • 現在,將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那顆氣球上

    • 感受它的輕盈...感受它想要往上飄的渴望

    • 氣球正在輕輕地拉著您的手腕...非常輕柔...但持續不斷

  5. 開始飄浮(加強暗示)

    • 在心中默唸以下詞語,讓氣球的力量流過您的手臂:

    「輕盈...飄浮...上升...好輕...飄浮...上升...越來越輕...飄浮...上升...」

  6. 感受變化

    • 持續專注於氣球...感受它的拉力

    • 您的手可能開始感到輕盈...想要跟隨氣球上升

    • 不要強迫,只是觀察...感受...讓它自然發生

  7. 完全體驗

    • 如果您感到手臂開始輕微上升,這是完全正常的

    • 讓氣球帶領您...感受這種美妙的漂浮感

    • 您的手臂變得越來越輕...就像被氣球輕柔地拉著上升

結束階段

當您準備結束這個體驗時:

  • 可以直接張開眼睛,動動身體自然結束。也可以用遊戲的方式:

  • 想像氣球慢慢地失去一些氣體

  • 感受它緩緩降落,帶著您的手臂一起回到原位

  • 輕輕解開手腕上的絲帶

  • 深呼吸三次,慢慢睜開眼睛

  • 感受身體重新與地面連結,意識完全清醒


體驗小提醒:

  • 這是一個放鬆和專注的練習,每個人的體驗都不同

  • 有些人可能立即感受到手臂的輕盈,有些人需要多次練習

  • 重點是享受這個過程,不要對結果有壓力

  • 如果感到不適,隨時可以停止並睜開眼睛,自然結束


你的手臂有沒有漂浮?如果有,那恭喜,你剛剛成功地體驗了淺度的催眠;如果沒感覺,也無妨,通常表示不夠專注或放鬆的緣故,可以多試幾次看看(如果還是沒動,但老板正向著你的方向移動的話,那通常表示要出事了!)

上述的體驗已說明了催眠的三部曲:誘導、暗示、結束;也告訴我們進入催眠狀態的三個重要前題:專注、放鬆、意願。

所以囉:

  • 催眠狀態不是睡眠狀態,前者意識清醒,只是焦聚轉移;後者雖放鬆,但意識卻通常是渙散的;

  • 縱然催眠看似能對人加以某種程度的控制,其前題是當事人必須有配合(被催眠)的意願,否則難以施術(想〝秀〞的人才會上催眠秀舞台嘛!);

  • 被催眠不會醒不過來;解除催眠對訓練有素的施術者來說並不困難(若操作不當,「暗示」卻可能殘餘,而造成負面影響,有機會再談)。就算完全不予理會,被催眠者也會因為專注力鬆弛或轉向而自動脫離催眠狀態,或因疲乏而轉入睡眠狀態後自然甦醒;

  • 催眠術並不神秘,更不是什麼神功,而是一種意識引導的方法。之所以常透者神秘的色彩,是因為它所涉及的是深層意識的運動,而這部份正是我們於日常意識之中所難覺察。因此,不如說,人的潛意識本來就是神秘而奧妙的。


催眠現象

其實「催眠現象」在人類早期歷史之中,就已被做為多種形式的利用。古埃及、波斯及中國等皆有跡可考,其中,巫士或祭司在〝出神〞的狀況下行醫噬卜就是典型的例子之一,當然彼時還沒有〝催眠〞一辭之稱謂。  

將這種心智現象稱之以〝Hypnosis(催眠)〞的,是十九世紀英格蘭醫生,詹姆士‧布萊德(James Braid 1795-1860)。他同時也將此類現象的終止稱之為〝Dehypnotizing〞,即解眠。布萊德醫生的投入與貢獻促使研究催眠的風氣漸開,之後法國、美國及日本都相繼設立專門的研究與學術機構,針對催眠在身心醫療上的運用與其價值,進行深入的實驗與探討。稍後法國醫生義米‧克艾(Emile Coue 1857-1926)也首創自我暗示與自我催眠技術。這波熱潮一直延燒到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所鐘情的「精神分析」理論獨領風騷,才逐漸散去。

催眠治療

催眠治療再次興起並大放異彩是在二十世紀,起因於第一及二次世界大戰。兩次世界性的大規模戰爭,不僅造成大量生離死別的傷痛,更在參戰者內心留下了重創。這時,催眠開始被大量使用在治療這類「戰爭精神官能症」上,也因其成效顯著,治療期短而再度受到珍視。催眠治療學理也因為在這段期間內累積了大量的實證經驗而更趨紮實完整,自此,也就一日千里了。

→進一步了解催眠治療原理與應用


時至今日,社會多數對於催眠依然存有許多迷思與誤解,包括視其為魔術(催眠秀)、詐術(金光黨、宗教詐騙、神功)、邪術(心智迷惑)......等。隨著對於催眠的愈加瞭解,相信各位至此應該有了不同的觀點。

的確,催眠術可以是魔術、詐術、邪術、控制術.....卻也可以是回春術、健康術、美容術,治療術....。催眠術本身僅僅是催眠術,其是善或惡則端視於〝人〞(使用者)的發心與目的而定了。相信 今後各位心中將自有判斷。


所謂「世間善法皆是大法」。
我們則將催眠用作「轉化之術」,為引導身、心、靈回歸如本然之圓滿、平衡,兼具靈性與智性的整全狀態。
◎查看詳細諮詢內容→《諮詢服務

↑ 返回催眠專頁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