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的三個來源

身心靈專頁│瑪珈身心靈中心

安全感,不能靠別人給

── 它是一個多點支撐的系統,需要被看見,要自己練起來

程旭撰文

#<本頁主要概念:安全感, 內在連結, 人際穩定, 面對不確定的韌性, 心理學, 催眠>

我們常以為,安全感是別人給的:對方的回覆速度、情感的承諾、物質的保障。但心理學研究指出,安全感的基礎在於「依附理論」所說的安全型依附——你相信自己值得被愛,並且相信世界大致是可預測的。在催眠諮詢中,我一次次看到,真正的安全感有三個來源,其中只有一部分來自外界,更多時候,它必須從內而生。


1. 內在穩定的自我連結

當你和自己失去連結時,再多外界的承諾都撐不住不安。內在穩定感來自於你能覺察自己的感受與需要,並且允許它們存在。心理學上,這與「自我調節」能力密切相關——能夠辨識、接納並調整情緒的人,更容易在壓力下維持穩定。

我曾引導一位個案回到童年,當時她習慣壓抑情緒,因為表達只會換來責備。在催眠中,她第一次真切地對那個小小的自己說:「我聽見你了。」那一刻,她的呼吸慢了下來,因為安全感從自我接納開始建立。


2. 穩定而可預測的人際關係

人是社會性動物,我們的大腦會在穩定的人際連結中釋放催產素,讓情緒趨於平和。心理學強調「一致性」與「可靠性」是關鍵——當關係中的互動是可預測的,神經系統會逐漸放下警戒。但這份連結不是「任何人」都能給,而是來自於彼此尊重、界線清晰、互信的關係。

在催眠回溯中,很多人會發現,自己習慣投入在充滿拉扯的關係裡,因為那種熟悉的緊張感,和童年的家庭氛圍相似。當你意識到這一點,就能開始選擇不同的互動模式,讓自己待在真正穩定的環境中。


3. 面對不確定的韌性

沒有人能保證生活永遠順利。真正的安全感,不是讓世界變得可控,而是你有能力在失序時找回平衡。心理學中的「復原力」(resilience)概念指出,那些能在逆境後回彈的人,通常擁有靈活的思維策略與多元的支持系統。

在催眠治療裡,我會協助當事人回到那些「我以為撐不過」的時刻,重新體驗自己是怎麼走過的。這種經驗會成為潛意識的資源,讓你在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時,有更多信心與彈性。


把支撐點,一個個建立起來

安全感不是單一來源,而是一個多點支撐的系統——內在連結、人際穩定、面對不確定的韌性,三者缺一不可。

在催眠的引導中,你可以重新整合過去的經驗,修復那些被忽視的需求,讓自己在任何環境下,都能帶著穩定與信心前行。

預約一對一催眠諮詢,從依附、安全感與內在腳本下手,為你的生活裝回穩定的地基。
查看服務內容與預約


↑ 返回身心靈專頁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