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覺得自己不夠好?

催眠助你重建自我價值


程旭撰文

「不夠好」的感覺從哪裡來?

你有過這種時候嗎?

做完一件事,本來還挺滿意,但一聽到別人說:「你這裡是不是可以更好?」心裡立刻垮下來,開始懷疑:「我是不是永遠都差那麼一點?」

或者,當你貼一篇文章、分享一張照片、提出一個想法,按鈕還沒點下去,腦袋就開始模擬別人的反應:「他們會不會覺得我很奇怪?很差勁?很假?」這不是你太脆弱,是我們在努力保護自己。只是這種保護,有時候也會讓我們離「真實的自己」越來越遠。

心理研究指出:「在意別人怎麼看我」這件事,很多時候,並不是因為別人的眼光真的有多可怕,而是因為我們還不確定自己值不值得被喜歡

過度在意評價背後的心理需求

你或許會說:「我就是這麼敏感啊,改不了吧?」

但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這種「過度在意」的反應,其實很可能不是你的性格,而是來自內在深處的一個聲音:「我是不是還不夠好?」

這個聲音,有可能來自成長過程中——當我們一次次努力被看見、想被肯定,卻沒得到預期的回應時,我們就慢慢學會了:我要更完美,才會被喜歡。 久而久之,這樣的信念就變成潛意識裡的自我定義,讓我們在每一次接觸外界評價時,都像在接受審判。 不是因為外界真的苛刻,而是我們內在那顆自我價值的地基,還在搖晃。

催眠如何幫助重建自我價值

很多人聽到「催眠」,以為那是放空、放鬆,但在真正的催眠引導裡, 我們做的不是讓你「忘掉問題」,而是帶你回到最初的那個節點,去理解你為什麼會覺得「自己不夠好」。

在潛意識的深處,藏著許多你早就忘記,但其實一直影響著你的片段。可能是一個眼神、一句評語、一場沒被聽懂的哭泣,它們沒有被處理,卻變成了你定義自己的「默認設定」。催眠會溫柔地引導你,讓你有機會與這些深層的經驗對話。

一位個案曾經在催眠中「看見」自己小時候,在教室舉手發言卻常被老師刻意忽略的場景。在那一刻,她才意識到,長大後在職場上害怕表達自己,並不是因為能力不夠,而是來自那個「不被看見」的童年記憶。這個過程,不是去責怪過去,或歸咎於誰,但也不去否認它們的存在,讓你重新以一個成熟、有力量的角度,去給予那時的自己一份理解與支持。整個過程,不僅僅是療癒,更是一種重建自我價值感的「重啟鍵」。

你本來就值得自信與自在,只是你變得懷疑

我們每個人天生都有價值,只是一路長大過程中,被太多「要更好、要更乖、要更成功」的聲音包圍,我們開始以為自己不夠,必須證明,必須討好

但你現在已經不需要再靠「被認同」來定義自己的價值。你可以回到自己身上,重新認識:我值得被喜歡,不是因為完美,而是因為我是我。

催眠不會讓你變成另一個人,它會幫助你重新認回那個你本來就是、卻一直懷疑的自己。

如果你常常被自我懷疑困住,總是被評價綁架,催眠是一種深層而溫柔的對話方式,讓你放下防備,重新認識真正的你。
點此探索《催眠諮詢內容》,為自己踏出改變的一步。

↑ 返回催眠專頁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