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心深處的空洞感,不是脆弱,是一種存在的訊號
── 催眠如何陪你走進空虛的核心
那些填不滿的時刻,正在說些什麼?
有時候,你明明生活穩定、也沒什麼重大事件發生,但就是在某些時刻——人群散去後、夜裡安靜下來、滑手機滑到沒興趣的時候——一種說不出的空虛悄悄出現,像胃口突然沒了、空氣變重,或是一瞬間什麼都不想做。
不是難過,不是焦慮,也不是孤單。而是一種「空」的感覺,好像什麼都沒有,好像什麼都不重要。你試著轉移注意力、安排行程、追劇、工作、與人交往,但那個空,總是在你以為安然時又回來。
空虛不是問題,而是一個未被說出口的部分
很多人以為這代表自己太脆弱、太被動,甚至開始責怪自己。但空虛從來不是你做錯了什麼,而是你內在有某部分,還沒被真正回應。
那種空洞感,可能來自:
- 長期壓抑的渴望(情感、被理解、被需要)
- 過去創傷留下的「情緒斷裂」
- 身份與自我價值的模糊
- 對人生方向的深層迷惘
- 對「活著」的意義感缺失
空虛不是脆弱,而是一種訊號,一個潛意識在提醒你的方式:「這裡有一塊地方,還沒被你真正看見。」
催眠:不是要填滿空,而是陪你看見它
催眠並不是讓你變好、變正向,而是一種讓潛意識開始說話的空間。當我們進入催眠狀態──一種清醒中又深度放鬆的意識層次──許多人會自然地回到內在某個被遺忘的地方。也許是童年時期孤單的午睡,也許是一段關係中長期壓抑的感受,也可能是一種連自己都無法描述的「失落感」。
催眠的過程,讓人重新連接那些被切斷、被無視的部分。不是為了要「處理它」,而是讓那塊空,能被看見、被陪伴、被理解。
案例片段:她說,她的空虛,像是一口井
「不是情緒,不是痛苦,就是一種沒有的感覺。」她說。她是一位看起來什麼都穩定的人,有工作、有伴侶、有目標。但她說,每天最難熬的是一個人坐下來的時候,那種從內心升起的虛空感,好像怎麼填都填不滿。
透過幾次催眠,我們進入她潛意識裡那口「井」的意象。在那裡,她看見一個從小總是被忽略、學會「要懂事」的自己。那個被壓下去的情感,從未消失,只是靜靜地等待被她看見。
不是立即改變什麼,而是開始有了連結的可能。那口井,不再是黑洞,而成為了一個她可以慢慢靠近的地方。
空虛,不一定要被解決,但值得被聽見
這個世界很怕空虛。我們被教導要努力填滿它,要找些意義來解釋它,要轉移注意力逃避它。
但其實,空虛不是敵人。那是一個內在的入口,一個通往深層自我對話的空間。
如果你也經常感受到一種難以言說的空洞感,催眠不會替你除去它,但會陪你走近它。
◎查看詳細諮詢內容→《諮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