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腳本」就是早年寫下的一套隱藏程式

程旭 撰文

它默默決定了我們今天如何愛人、如何工作、甚至如何看待自己。你可能會納悶:明明我已經是個獨立的大人,為什麼還常常做出不合邏輯的選擇?比如明知道會過勞,還是接下所有工作;明明不想討好,卻在關鍵時刻點頭答應。這,就是內在小孩與童年腳本在背後牽線。

童年腳本是什麼?

在精神分析的語言裡,早年照顧者的態度,會在我們(被照顧者)的心中被內化為「內在客體」(internal object),形成一組關於自我與世界的信念:我是值得的?世界是友善或危險的?我的需要會被看見、或會惹人厭?

  • 如果童年常被接納與肯定,孩子會寫下「我是值得/我被愛」的腳本。
  • 如果經驗多是批評、冷落或忽略,腳本可能變成「我不夠好」、「只有乖巧才會被愛」、「讓人滿意才是有用的人」。

這些信念雖在小小年紀形成,卻成了潛意識裡的導航系統,持續影響成年後的選擇與反應。

案例故事:怡婷的「過早獨立」

怡婷(暫名),40歲,總是扛起所有責任,無論在工作或家庭裡,都習慣先照顧別人、最後才輪到自己。她的朋友們常稱她是「最可靠的人」,但她心裡卻覺得疲憊又孤單。

在催眠探索中,她浮現起童年一段反覆的經驗:大約七到十歲那幾年,父母常忙於生意,深夜才回家。晚餐時,她得自己熱剩菜、哄弟妹寫功課,還要獨自面對夜裡的害怕。日復一日,這些經驗慢慢累積成一個潛在信念:「要乖,別吵,別添麻煩,做好父母交代的事,才值得被讚賞。」

這些在成長早期形塑的規則,雖然讓她在外表顯得能幹堅強,但同時也讓她難以在親密關係中表達需要。

在催眠的安全空間裡,她看見了那個在廚房裡搬著小板凳、努力幫弟妹準備飯菜的小女孩。她輕聲告訴她:「妳已經很努力了,妳值得被照顧,不需要再一個人扛下全部。」當眼淚流下來時,怡婷感到胸口的緊繃逐漸鬆開。

回到日常後,她開始嘗試在工作中開口尋求幫助,也允許自己在伴侶面前表達脆弱。她驚訝地發現,不僅沒有被拒絕,反而讓關係更親近、更真實。

👉 延伸閱讀:療癒內在小孩,如何安頓那個總想「乖一點」的自己

為什麼我們會卡在童年腳本裡?

艾瑞克森(Erikson)心理發展理論指出,童年每一階段都在建立核心能力,例如「信任感」、「自主感」、「主動感」。若需求未被滿足,孩子會形成補償策略;精神分析提醒我們,未被滿足的需求會以重複形式出現在成人關係中,這就是「重複強迫」(repetition compulsion):我們一再走進相似關係或困境,彷彿在尋找一次「能被修正」的機會。

內在小孩如何影響今天的選擇?

  1. 關係中的依附模式:童年缺乏安全感,成人後易發展焦慮型依附——怕被拋下、過度討好或黏人;相反,若經驗到照顧不穩定,也可能轉為逃避型,渴望親近又害怕靠近。
  2. 自我價值的定位:常被比較或批評的孩子,長大後可能用完美主義當護甲。外表成功,實際是在迴避「我不夠好」的恐懼。(👉 延伸閱讀:對自己要求過高,容易忽略自己的需求
  3. 情緒表達的習慣:若被教導「哭是丟臉的」,內在小孩會學會壓抑。成年後難以辨識情緒與需要,久而久之轉為身體訊號:緊繃、失眠、胃痛。上面故事中的怡婷則是為長年的焦慮症所苦。
  4. 選擇伴侶或工作:潛意識偏好「熟悉」而非「健康」,因此你也許一再吸引控制型伴侶,或進入讓自己過勞的職場,因為那才像「家」的氣味。像怡婷在職場中持續扮演著大小事全包的大好人,那正是她最熟悉的角色。

我們能怎麼做?

  • 覺察:問自己「這個選擇,是我當下的需要,還是小時候的習慣?」把自動駕駛變成可選擇的意識。
  • 釋放情緒:情緒不是問題,壓抑才是。嘗試以安全的方式讓情緒流動:4–6 呼吸法、情緒日誌、在催眠引導中回到起點,安慰當時的自己。
  • 重寫信念:透過催眠或深度放鬆,把「只有乖才會被愛」換成「即使不完美,我仍值得被愛」。信念更新,行為才會跟著調整。
  • 練習新行為:設計小小的實驗場——今天只做到七成、勇敢說一次「不」、把一件小事交出去不插手。
  • 建立支持系統:找一個能接住你脆弱的關係圈,允許自己不用演戲。

👉 延伸閱讀:放下控制:與潛意識合作的 4 個步驟

選擇的自由,從回頭擁抱開始

當我們願意看見那個內在小孩,理解他的孤單或恐懼,我們就能把「必須如此」的劇本,改寫成「我可以選擇」。人生的自由,不是沒有規範,而是你終於能分清:那是當年的生存策略,還是我今天真正的需要。而現在的你,正是那位有力量的人,能帶小小的自己回家。

想把舊腳本換成新選擇?
👉 預約催眠諮詢|安頓內在小孩,改寫舊劇本

常見問題 Q&A

Q:什麼是「內在小孩」?

A:內在小孩是心理學與治療常用的概念,指的是我們心中仍然保留的童年情感與需求。它可能是快樂、好奇的,也可能是孤單、害怕或受傷的。當它沒有被照顧時,會在成年後以情緒反應、人際互動的方式浮現。

Q:療癒內在小孩是不是代表要責怪父母?

A:並不是。療癒的重點不在於指責,而是承認過去的影響,並學會接手照顧自己的責任。當我們能夠安撫內在小孩,就能減少對外界的依賴與糾結,活得更自由。

Q:需要多少次催眠才能感受到改變?

A:每個人狀況不同。有人在一兩次就有明顯感受,有人則需要較長時間的陪伴。通常 2–4 次的核心催眠歷程,就能夠帶來穩定且可持續的內在轉化。

↑ 返回身心靈專頁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