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自己要求過高,就是把「應該」放在「需要」之前

程旭 撰文

表面上,看起來很積極。你總是超前部署、盡善盡美,別人都覺得你很厲害。
但私底下呢?常常累到不行,還逼自己再撐一下。
你或許懂這種心聲:「沒事啦,我再努力一點就好。」結果,自己的需求總是被放到最後。

生活裡的對比

想像兩個人下班回家。

A 打開電腦,雖然很累,仍繼續把未完成的工作做完,因為覺得「不做到最好就不安心」。
B 也很累,但他先沖個澡,躺著放空半小時,再挑重點處理。

隔天,A 更疲倦,情緒容易焦躁;B 雖然進度不完美,但精神還能維持。
這就是過度要求與適度照顧的差別。

你可能會說:可是我就是放不下啊。沒錯,事情真的沒那麼簡單。

為什麼會這樣?

很多時候,這跟「內在小孩」有關。小時候若被期待懂事,或相信要完美才會被喜歡,長大後這個模式就會自動啟動。潛意識傳來訊號:「要努力、要乖、要完美,才會安全。」(👉 想瞭解早期信念對我們的影響)

這也常是一種過度控制的慣性。控制表面上讓人覺得安全,背後其實是害怕失敗、害怕不被愛。所以你不是天生愛逼自己,而是曾經學會「這樣比較安全」。

忽略需求的代價

  • 焦慮感增加: 神經系統長期緊繃,好像隨時準備打仗。
  • 睡不好: 腦袋停不下來,晚上明明很累卻翻來覆去。
  • 人際失衡: 在關係裡容易落入討好模式,先滿足別人,卻忘了自己。
  • 內心空洞: 即使表面看起來成功,心裡還是覺得不夠,像怎麼填也填不滿。

你不是不夠堅強,而是潛意識還在用舊的生存方式,讓你難以鬆手。

可以怎麼做?

  1. 停下來問自己:我需要什麼?
    不是「我應該做什麼」,而是「我現在需要什麼」。試試 4–6 呼吸法:吸氣 4 拍、吐氣 6 拍,做 8 回合。
  2. 讓需求有固定位子
    每天就算只有 10 分鐘,把它當作必須的待辦。比如「晚餐後的 10 分鐘伸展」,固定下來,壓力自然下降。
  3. 練習放手
    不用一次全放下,挑一件小事開始。把部分工作交出去,或允許自己今天不用做到完美 100%,而是 85% 即可。
  4. 藉由催眠引導
    回到那些「總是要乖、要完美」的起點,連結當時的自己,重寫內在信念,讓身心願意鬆開。

當你願意把自己的需求放進清單裡,人生才不會只有「完成」,還能有「滋養」。 對別人好固然重要,但別忘了,最需要你總是逼自己做到最好,卻忽略了內心需求的人,其實就是你自己。
👉 預約催眠諮詢|從過度要求切換成溫柔自律

常見問題

為什麼我總是容易忽略自己的需求?

這通常和早期經驗有關。很多人小時候被期待懂事、要乖巧,才會被接納。久而久之,潛意識會把「壓抑需求」和「安全」連在一起。這並不是你的錯,而是一種舊有的生存策略,可以透過催眠或心理工作慢慢轉化。

催眠能怎麼幫助我放下過度完美主義?

催眠能引導你進入潛意識,去探索「為什麼我一定要做到完美」的根源,可能是童年的評價、家庭氛圍或自我價值感的連結。在安全的狀態下,這些信念能被重新整理與轉化,讓你能適度鬆開。

↑ 返回催眠專頁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