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是一種安全感的假象
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經驗:明明事情已經做得很好,還是忍不住一再檢查?明明交代給別人了,卻總想插手?
表面上,這是責任感。實際上,卻是一種「不放手就會出事」的焦慮。久了,控制會像一雙過緊的鞋,看起來能保護你,卻讓你越走越累。
為什麼我們總想掌控一切?
控制,往往不是因為「我喜歡掌控」,而是因為「我害怕失控」。害怕失去、害怕犯錯、害怕被否定。
這種恐懼可能來自:
- 童年時常處在不穩定的環境,必須隨時警戒。
- 曾在重大事件中感到無助,於是告訴自己「以後一定要控制一切」。
- 成長於強調「零失誤」的文化,相信完美才安全。
所以,控制其實是一種「防衛策略」。它保護了我們,但同時也綁住了我們。
放下控制,不等於放任
很多人聽到「放下控制」,直覺會反抗:「那不是變成隨便嗎?」其實不是。放下控制,不是放任,而是學會信任——信任自己,也信任生命有它的流動。
那麼,該怎麼做呢?以下 4 個步驟,能幫助你和潛意識重新建立合作關係。
1. 覺察舊模式
先問自己:我在哪些情境裡,特別想要控制?是工作?是人際?還是親密關係?
這些「觸發點」通常就是潛意識在提醒你:背後還有未被看見的恐懼。覺察是第一步,因為沒有覺察,就沒有選擇。
2. 釋放壓抑情緒
控制常常像一堵牆,把我們的悲傷、憤怒或無助封住。但情緒不會消失,它只會變成緊繃、失眠、焦慮。
找個安全的方式讓它流動:
- 深呼吸時允許自己流淚。
- 在日記裡寫下不敢說的話。
- 在催眠引導中,讓潛意識帶你回到那個原點,重新安慰當時的自己。
情緒被釋放後,控制的力道自然會鬆動。
3. 重寫內在信念
很多人的潛意識裡,住著一句話:「只有我全程掌控,才會安全。」
但當你長大後,這句話不再正確,卻依然驅動著你的行為。
透過催眠或深度放鬆,你可以把它改寫成:「我可以信任自己,也信任生命會支持我。」
這並不是一夜之間的改變,而是一種新的「內在程式」。當信念更新,行為自然會跟著調整。
4. 練習彈性反應
最後,給自己一點「實驗場」。
- 嘗試把一件小事交給別人,完全不插手。
- 遇到突發狀況時,先深呼吸三次,安撫自己的焦慮,再行動。
- 刻意允許自己今天不用完美,只做到「七成」就好,其它部分順其自然。
這些小小的練習,會慢慢告訴你的潛意識:即使沒有完美控制,一切也能運行。
真正的力量,是信任
當我們一直抓著控制不放,人生就像握著繩子跑步,越跑越痛。而當我們學會鬆手,才有機會接住更多禮物——輕鬆、連結、甚至是創造力。
在催眠的過程裡,你會看見:那個總是逼自己要緊握的人,其實真正的渴望是安全與穩定。
而真正的力量,無法來自於對外在的掌控,只能生自於內在的信任。
👉 預約催眠諮詢|放下控制,卻感到更安心